TOKYO ADC TALK | 色部义昭,从画笔中创造世界

发布时间:2025-09-14 10:00  浏览量:2

当我们穿梭于城市街头巷尾,从乘坐公共交通时查看的标识牌到进入美术馆参观的导视系统,甚至在山林间的一块小小路牌,也许设计早已悄悄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对于平面设计师、艺术指导的色部义昭而言,真正打动人的设计,未必是刻意呈现的“存在感”,而是无需强调、却自然而然地被感知到的视觉秩序。

本次东京ADC展系列讲座中,色部义昭围绕“视觉系统”与“文化语境”展开深入探讨。以大阪地铁的LOGO设计、如乐园般的Sony Park展览会场设计、以及2025大阪世博会日本馆仿若生命体般演绎的视觉语言为例,串联“信息”、“空间”与“个体”之间的微妙关系。

色部先生在东京附近的千叶县长大,与其他的同龄人不同,他从小更喜欢独处,观察身边的一切事物。2001年,色部先生从东京艺术大学美术学部设计科毕业,也在同年考入了该校研究生院。大学时期的色部先生,在艺术道路上遇到了瓶颈,并不清楚未来要做什么。后来,他在休学旅行中重新开始观察城市、建筑与空间,回国后便下定决心成为一名设计师。

2003年,色部从东京艺术大学修完硕士课程之后,便加入日本设计中心,开启职业设计师生涯。因为真的很喜欢设计,所以在进入日本设计中心前便在脑中想象,可作为新人的他也曾因为与设计前辈之间的“差距”而感到困惑与落差。但工作让他拥有了积累经验与视野、应对难题与突破的机会,逐渐成长并创立了“色部设计研究所”带领自己的团队进行工作。

本次的标识设计由ons Clean制作室的后藤健人所完成,而色部先生则完成了动态标识设计。动态标识运用到了3D立体的呈现方式,以动态螺旋的字母“M”为核心形象,与Osaka的“O”结合,形成了一套“运行中蜿蜒前行”的视觉表达,象征城市活力以及地铁持续运行理念。

2021年,位于银座的索尼公园(Ginza Sony Park)即将进行改造施工,在此之前将举办最后一个展览「SONY PARK展」,以标志项目尾声与空间重构作为谢幕。色部先生担任了此项目的艺术总监,为该展览打造视觉语言与展陈图形设计。

本次展览围绕索尼集团的六大业务领域展开,每两周更换一次主题。为了更好的区分主题并融入到灰白空间当中,色部先生将六个板块做成了六枚硬币形态并配合鲜明的色块,引导观众进行探索也让现场更具街头活力与节奏感。最后的六号展,正因为是最后的机会,色部先生选择了喷漆“Break the Mold(打破常规)”的做法,完成了符合索尼气质的创意挑战。

展览的六个主题与六组音乐人共同打造,色部先生选取了他们的诗句、歌词等内容融入与蔓延至现场的公园墙面、楼梯与路灯上。色部先生会拿着小型投影机到处投影,为每一个句子找到最适合的位置。在现场执行时,他也按比例将句子打印下来现场调试,直到呈现出最佳效果。

2022年,展览搬至京都旧报社厂房。与银座的索尼大厦所不同,京都的展览将一次性呈现六组作品,在排列上也不是使用常规的编号,而是以首字母进行划分。为了在开阔的工厂空间中明确展示区域的起点,色部先生采用了「公交站标牌」的设计理念。此举既直观地引导了参观动线,又起到了导入式的信息传达作用。此外,他特别关注到工厂原有黄黑相间的警示胶带,在延续这一视觉元素的基础上,通过多种色彩的胶带对展示区域进行功能区分。这种设计既融合了旧工厂的空间基因,又塑造出令人过目不忘的强烈视觉印象。

2025大阪世博会主题为“为我们的生活构造未来社会(Designing Future Society for Our Lives)”,强调人与技术、自然、历史之间的共生。日本馆作为主场馆,以“Between Lives (生命与生命之间)”为主题,强调“生命循环”的核心,探讨“生命如何在断裂中延续”,以及人与自然、人与时间之间的多重连结。

色部先生担任日本馆视觉标识设计,出于对主题“循环”的思考,色部先生想如果标识与视觉系统发本身就具备“循环性”,是不是就能更贴合这个主题?因此他从“细胞”的形象着手,构建出能分裂、融合、扩展、再聚合的生命体。这些元素可以像生命体那样不断变化,既象征循环,也表达出持续演化的生命力。它们仿佛在呼吸和成长,通过不断地分裂与融合,传递“循环共生”的视觉张力。

为了让视觉系统更具有生命力,色部先生还与技术团队一同开发了一个“图形生成器”。通过这个工具,无论是照片、图标还是其他图像素材,导入后都会被自动转化为“带有生命感的图像”,呈现出仿佛分子在蠕动、变化的图像效果。而对于主题中所提到的“画笔”,色部先生是这么解读的:

大阪世博会日本馆的视觉设计从参与开始到正式落地,经历了三年的时间。在项目启动的一年前,便开始设计“信息发布流程”的工作,提前在公共平台上发布日本馆相关的设计与视觉内容。被问到“设计应该注重结果本身,还是更应该关注过程”时,色部先生认为“过程”与“结果”是同等重要的。他希望这不仅仅是“结果导向型”的项目,而是一个包含“准备期、发展期、完成期”的长线设计工程。这套生成型视觉系统,正是对“从过程到结果”的回应。

本次“东京ADC展·深圳特展”,并不是色部先生第一次在中国完成的项目。2022年,江南布衣旗下品牌 LESS 发布由色部先生设计的全新视觉形象,由色部先生进行设计。客户提出了两个关键词,一是Less is more(少即是多);二是为在当代坚韧生活的女性而设计。在听到这两个关键词后,色部先生脑中便浮现了“石头”这一形象。虽然石头不是生物,但每一块石头都有独特的形状、质感和存在感,像是一种“坚韧的生命体”。

他思考如果标识中的字母也能像石头那样看似相同、却各不一样,会不会很有趣?于是他设计了一个字母系统:比如字母“S”如果连续出现两次,每次的形状都会不一样。看起来像是同一个字体,其实却处处不同,带有“生命力的秩序”。这不只是一个标识符号,而是一套可以生成差异与秩序的字体系统。

对于标识设计,色部先生始终将地域性研究作为基础——包括城市现有标识设施的历史脉络与设计理念。而在面对不同的客户、不同的设计命题、不同的城市文化史,他始终坚持设计的本质。

无论是为标识注入生命力,还是将展览空间打造成魔法现场,色部先生的设计始终呈现出一种“逻辑结构化”与“美学温度感”兼具的语言。这些设计不喧哗、不浮夸,但每一次对于设计的细节构建,都隐藏在对人、城市、过去与未来的深刻理解与连结当中。最初怀揣艺术梦想进入美术世界的色部先生,在与现实世界相遇后,逐渐被设计所吸引。但这并不完全让他失去了美学的感知,而是将其融入到设计当中成为了他独一无二的视觉语言。

|图片素材来源|

1、色部义昭工作室官网:

2、色部义昭社交账号:

irobe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