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收纳进10秒的短视频前,一个村落最普通的日常

发布时间:2025-09-16 17:01  浏览量:3

在短视频浪潮席卷的当下,传统文化似乎正以某种全新的方式重新进入大众视野。

手机屏幕里,皮影戏可以讲出小猪佩奇的故事,二胡和琵琶能够弹奏短视频神曲——当传统被包装成奇观,它的真实样貌反而渐渐远离了大家的日常生活。

可实际上,所谓传统,从来不只是一种“过去”,而是几代人曾经真实生活的方式。它并不需要被过度演绎,恰恰是回到日常的那一刻,传统才重新焕发生命力。

那些被岁月慢慢酿成的文化,最擅长的不是“惊艳”,而是潜入生活,在一蔬一饭之间留下余温。

陕西华县很久没这么热闹过了。

这里是皮影之乡,曾经最辉煌的时候,全县加起来有大大小小几十个皮影班社。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这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想学皮影戏的更是凤毛麟角,老一辈艺人也因为年纪渐长,越来越少登台演出。

皮影似乎变成了离华县人生活很远的某种符号,承载着乡民们一段鲜活的记忆,但这记忆也无法控制地随时间流逝,慢慢褪色。

华县的沉寂被一场久违的皮影戏打破。村子里,一个瘦削的方脸年轻人忙活着搭起戏台,点亮灯泡,动作麻利地挥舞皮影。

这个瘦削的年轻人是孙赞,他是一名95后,也是华县皮影非遗传承人。

孙赞的爷爷是当地的皮影大师,但孙赞“小时候一直觉得皮影是很日常很平淡的事情”,从未想过以此为生,而是和大多数人一样,平平常常地毕业、工作、再做点小买卖。

没成想,生意接连失败。那时孙赞几乎没有别的路可走,皮影反倒成了为数不多的选择之一。他开始和爷爷学习皮影,最终成为一名签手,也就是坐在幕布后面,操纵皮影的人。

做起签手后,孙赞对皮影产生了更深厚的感情。一片薄薄的牛皮上,有他赖以谋生的手艺,有绵延千年的历史,更有鲜少对人言的祖孙情谊。孙赞说:“我爷爷唱了五十多年皮影戏了,我说不出那种感觉,但是我不能看着他在乎的东西消失。”

孙赞的爷爷逐渐老去,和爷爷岁数相仿的皮影艺人们演出的机会越来越少。这些老人和皮影戏一道被村民淡忘,名字和手艺都化为田埂上的黄土,被火辣的日头晒了几十年后,又险些被一阵风吹散。

好在老人们的生命力也和皮影一样,只需要一个机会,就能绽放出磅礴的力量。在 JNBY 的牵头下,孙赞和爷爷重新站上了戏台,在华县完成了一场久违的皮影演出。

9月16日,看理想与江南布衣旗下设计师女装品牌JNBY合作拍摄的视频发布,镜头记录下《玉兔捣药》皮影戏从搭台到演出的完整过程。

博物馆学研究者婉莹也一同参与此次拍摄。作为观众和聆听者,她带着对非遗技艺的兴趣来到华县,听孙赞讲述自己的经历,也亲身见证了一场皮影戏从幕布背后缓缓展开的过程。

在村民们静静观看的目光下,在孙赞上下翻飞的手势里,在老艺人们的唱腔中,那段曾经喧闹的年代,似乎又重新浮现在夏夜之中。

一场演出中,皮影释放的能量固然震撼,但演出结束后,关于非遗的现实问题仍未消失。

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的研究员段志强指出:每一个非遗传承者都面临四个因素的拉扯,这四个因素分别是传统的技艺、生计的压力、时代变化和政策的导向。

对孙赞来说,最直接的挑战,是如何在传承皮影技艺的同时,将这门手艺维系为一份可以维生的工作。这也是许多非遗传承人普遍面临的难题。

在大众的认知中,维持生计和保留传统一直是单选题。很少人能耐住性子去静静看完一场皮影戏,所以要维护传统,似乎只能甘于清贫,固守着文化遗产过苦日子。要赚取家用,就必须迈入流量的搏杀,把传统改成面目全非的样子。

孙赞也曾深陷这类现实困境,他的主业是在景区进行皮影表演,曾经最困难的时候,因为疫情,景区没有游客,账目上的亏损让孙赞只能靠抽烟纾解压力。

后来景区开放,他的生意转好,为了扩大影响力,他又试图和短视频制作公司合作,寻找新的观众群体。合作过程中他逐渐意识到,制作“爆款”视频,往往需要过度包装甚至迎合流量,这对他来说更像一种消耗。

一边是对技艺原貌的坚守,另一边是日常生活的现实压力,非遗传承人的困境,是否真的无解?

江南布衣旗下的设计师女装品牌 JNBY 尝试提出另一种方式——通过与非遗项目的深度合作,在尊重技艺本身的基础上,引入更为可持续的商业路径。

JNBY设计师在实地采风后,深入了解当地手艺与文化背景,再将其中的视觉语言转化为当季时装中的图样与结构。这些设计在被穿上身的同时,也带着非遗原有的质感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在这个过程中,非遗不仅被看见,也产生了新的经济价值。而这些价值,反过来又能支持本土传承人继续创作与生活。

就像本次JNBY与华县皮影的合作中,《玉兔捣药》皮影戏中的月桂树由皮影师傅制作完成,JNBY设计师又将这一图案印制在秋冬新款的成衣上。传统的形象由此进入日常穿着场景,而设计也成为连接古老技艺与现代生活的一种媒介。

《玉兔捣药》中的月桂树

传统与生计不再是对立选项,而有了可以兼顾的空间。非遗得以保留原貌,也找到进入当下语境的路径。

与华县皮影的合作,并不是孤立的个案。从 2023 年开始,JNBY 就以“非遗”为主题,展开一系列持续性的合作项目,逐步拓展到更广阔的地域和技艺类型——其中包括锡绣、苏绣、苗银、空申百褶裙等多个非遗门类。

JNBY与空申百褶裙合作

在与JNBY合作过程中,这些精美的非遗不再是悬挂在展柜里的符号,而是切实变成了可观赏、可细嗅、可触摸的日常。

段志强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过程中,特别需要警惕的是将传统文化“遗产化”——也就是过度地将其绑定在某种宏大叙事之下,使其脱离了与日常生活的实际联系。

非遗的延续,并不依赖叙述它有多珍贵,而在于它是否还能在当代人的生活中找到立足点。

这种对非遗“回归日常”的理解,贯穿JNBY与各地非遗合作的具体实践中。每一次深入采风和设计尝试,都在探索如何将独特的东方美感,融入日常可穿、可用的物品之中。

苗银锻造不易,JNBY就将其简化为结构感更强的配饰,适应当代穿戴场景;皮影花纹细腻,JNBY就让纹样的美在舞台和时装上共同留存。

在贵州苗寨调研时,团队还发现一种少见的锡绣技艺。它以金属片进行大面积刺绣装饰,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极为罕见的工艺。设计师尝试将锡片与柔软布料进行结合,呈现出一种既粗犷又细腻、既内敛又华丽的质感。

JNBY与锡绣合作

在每一次与非遗技艺的合作中,JNBY 都试图寻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特征——那些曾深深植根于地域与日常、如今却容易被忽视的细节。

一门手艺逐渐淡出公众视野,往往并非因为它本身失去了价值,而是因为真正掌握技法的人越来越少。

在与苏绣的合作中,JNBY 选择回到传统绣坊内部再创作。最终使用超过20种色彩的蚕丝绣线,全部由人工绣制完成200件桑蚕丝服装。

承担绣制任务的是薛氏工坊的8位绣娘,其中一位已有54年绣龄。这些成衣作品从打样到落针,共计耗时60天。

这不仅是一次服装设计与非遗工艺的结合,也是一次与手艺本身深度对话的过程——只有真正走进现场,走近人,才有可能理解传统技艺所蕴含的精细与厚重,并据此找到与现代设计之间的连接方式。

JNBY与苏绣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