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熙雪竹图:墨韵里的冰雪精神与野逸风骨
发布时间:2025-10-31 09:25 浏览量:2
雪压竹枝,墨染江南寒;笔落生风,神传千载韵。
在上海博物馆的展厅里,一幅五代南唐的《雪竹图》静静伫立。这幅纵151.1厘米、横99.2厘米的绢本墨笔画,以江南雪后竹石为题,虽无作者款识,却因画中竹竿上倒书的“此竹价重黄金百两”八字篆文,引发后世无限遐想。经过谢稚柳等大家考证,这幅作品被认定为五代南唐画家徐熙所作,堪称中国花鸟画史上的旷世杰作。
徐熙,史称“江南处士”或“江南布衣”,一生不屑仕途,寄情自然。他开创的“落墨为格,杂彩副之”的画法,打破了唐代以来细笔勾勒、填彩晕染的惯例,开创了写意花鸟的新风。与后蜀黄筌的“黄家富贵”风格形成鲜明对比,徐熙以“野逸”著称,二者共同构成了中国花鸟画的两大源头。
01 画作内容:雪竹的天然之趣
《雪竹图》描绘的是江南雪后严寒中的枯木竹石。画面底部是坡岸,岸上有几块大小不一的石头。石后三竿粗竹挺拔苍劲,其旁有弯曲和折断了的竹竿,又有一些细嫩丛杂的小竹参差其间,更觉情趣盎然、生机勃勃。
画面左下方有一截虬劲的树干,数片虫蛀斑驳的枯叶点缀其间,尽显自然野趣。全画以墨色渲染背景,反衬出景物如积雪般的洁白。画家通过巧妙的留白手法,不施白粉而表现出积雪的质感与光泽,令人仿佛置身于清冷幽静的雪后竹林。
细节刻画尤为精妙。画幅右下角有一节短短的折断的竹竿,断口处的锯齿状和一丝丝卷曲的竹皮被描绘得生动之极。而画幅左侧的枯叶,叶片边沿满是虫蛀的小洞,这些细节充分展现了画家对自然观察的入微。
02 艺术特色:落墨法的卓越实践
徐熙独创的“落墨法”在《雪竹图》中得到了完美体现。所谓“落墨法”,即先用墨笔连勾带染地画出对象的形态和变化,然后在某些局部上略施淡彩。这种画法打破了花鸟画勾线晕染的一贯传统,除树叶的叶筋是勾线用笔之外,其余皆不见勾勒痕迹。
墨色层次丰富细腻。画家先用接近于水的淡墨写出竹子、杂树和石头的大概形态,然后再用浓浓淡淡的墨笔和水笔,在较浅的调子里画出层次关系。竹节处用重墨小笔触洒脱地擦出细节,使竹子显得挺拔有力。而石头内部则先用水把绢稍稍打湿,再用极淡墨层层加笔皴成,有皴痕而无笔迹,水墨交融,灵动雅润。
构图布局独具匠心。画面运用了三角形构图法,前景立石与左右较小石头形成等腰三角形,对画面起到稳定作用。同时采用局部取景法,只截取竹子的局部,却通过精心安排,让人感受到整片竹林的气势。左边外弧形的树干与右边外弧形的竹干形成微妙对称,直而不直,对称而非完全对称,充满动感与张力。
03 历史人文:野逸情怀的象征
徐熙身为江南布衣,一生不仕,其作品自然带有浓厚的野逸情怀。《雪竹图》中的竹子,作为“岁寒三友”之一,自古便被赋予高洁、坚韧的象征意义。徐熙以竹入画,正是隐喻自己“豪爽旷达,志节高迈”的思想情操。
徐熙的创作理念与宫廷画家迥异,他擅长描绘江湖间汀花野竹、水鸟渊鱼、园蔬药苗等自然景物。他经常漫步游览于田野园圃,细心观察动植物情态,故传写物态,皆富有生动的意趣。这种对自然的热爱与观察,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雪竹图》被视为传世墨竹画的开端,对后世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徐熙的画作被后人归纳为“徐熙野逸”,与“黄家富贵”形成鲜明对比,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审美趣味和人生理想。宋代文人对徐熙的雪竹赞誉有加,认为其作品“此君腰不折,玉立有余清”,将竹子的坚韧与文人的气节相联系。
04 鉴定与影响:千古名作的争议与传承
《雪竹图》的作者归属在鉴定界曾有争议。谢稚柳于1973年发表《徐熙落墨兼论〈雪竹图〉》,从艺术时代性和画法特点论证此画符合徐熙“落墨”规律,断定是徐熙真迹。而徐邦达则从绢的尺幅和画风特点考证,认为此图早不过南宋中期,晚可到元明之间。
尽管存在争议,但《雪竹图》的艺术价值无人质疑。此画可以代表水墨渲淡的主要成就,与黄筌的《写生珍禽图》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两种不同的艺术追求。陈振濂评价《雪竹图》“寒竹却不落肃杀之气,能于黑云压抑之间仍表现出崛崛的生机”。
《雪竹图》对后世影响深远,特别是对文人画派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文人画家们通过学习和借鉴徐熙的绘画技巧,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明代画家文徵明、仇英,清代郑板桥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徐熙画风的启发。
如今,《雪竹图》静静地陈列在上海博物馆,向每一位观者诉说着千年前那位江南布衣的艺术理想。徐熙虽身居画院之外,但其作品却被南唐后主李煜珍视,收藏于宫中。
画面中,那些挺拔的竹子在积雪覆盖下依然保持向上的姿态,正是徐熙人格精神的真实写照。明代文人谢榛赞誉此画为“妙手偶得之,豪杰真吾师”,这“妙手”背后,是艺术家对自然的深入观察和对生命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