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十室一厅

发布时间:2025-09-30 22:18  浏览量:2

城市展览多元丰茂。

踩着探展的节奏,YOU成都一直步履不停。

毋庸置疑,策展角色正在发生根本性改变。

从传统博物馆到先锋美术馆,从社区咖啡馆到街头快闪,从大型商场聚落到策展型零售,策展钻进不同尺度的场景,从幕后到主角,成为典型语言。

策展生态在发生怎样的变化?它们将为城市带来哪些改变?我们不敢贸然评论,正在试图与不同维度的策展人聊聊天。

前些天,2025 RE-CREATE 驻留艺术季在麓湖CPI正式开幕,再次带来了艺术与新商业的碰撞。于是,栏目第八期,我们与这场艺术季的策展人、A4国际驻留艺术中心艺术总监蔡丽媛(后称蔡蔡)聊了聊天。

又是通宵达旦的准备。

这是A4国际驻留艺术中心独立运营之后第三次面对公众的大型呈现。

去年,他们跳脱常规的“白盒子”,首次与新商业空间CPI合作,开启了一次有关驻留及艺术日常化的探索。

这场创新尝试在全网斩获了高达120W的传播量,受到了大量普通观众的喜爱,并获得第十五届Hiiibrand Awards优秀品牌奖与专业组设计优异奖第三届筑事奖年度事件2024成都生活美学大赏·成都灵感等奖项

新的艺术季,带着新的思路出发,创意的火花再次降落CPI岛,蔡蔡与团队始终秉持驻留艺术呈现与传统美术馆策展的不同,在此基础上,与新商业的二度结合似乎也可以来得更深入些——

一方面,考虑如何在空间中更好地呈现作品,以便更能为公众所理解。这意味着大量的前置工作,他们必须通过细致繁琐的协作与沟通,让作品融入空间关系与品牌表达中去,而非单纯进行移植

另一方面,这不仅是一次艺术家阶段性工作的集中呈现,还将展现深入的在地联动。基于此,本次驻留艺术季与包括在地机构、媒体平台在内的创作者开起跨学科共创,在主展单元之外,完成了五个不同维度的分单元策展

“当然,这一切都将回到驻留本身,”蔡蔡和团队将之比作一座座由迁徙构成的异托邦:“它不寻求永久的理解,而是发出此时此刻对话的邀请。

于是,站在新的起点上,一个叫“十室一厅”的主题冒了出来

蔡丽媛

A4国际驻留艺术中心艺术总监、首席策展人。现工作生活于成都。2017年至2019年担任A4美术馆策展人、展览学术部主管,2020年至今担任A4国际驻留艺术中心艺术总监,主要负责国际艺术家驻留项目,公共/社区艺术季项目与各种当代艺术展览项目的策划与推动工作。目前她主要关注艺术策划与实践的本地化转换与介入方式,跨学科的网络与资源搭建,公共艺术与城市化、区域化发展的关系,参与式艺术、社区艺术的地方价值在城市空间中的实践等内容。其长期坚持开展国内外驻留项目、实验艺术项目、公共艺术项目的广泛调查与研究,就艺术项目、空间发展与区域不同产业结合的策略与方法展开多种尝试。

十室一厅

迁徙、交汇,登陆异托邦

2025 RE-CREATE 驻留艺术季开幕后的第八天,A4国际艺术中心像往日一样繁忙,蔡蔡与团队正在为明日的C-Day做准备,同时,她还将接受两场访谈。

她的办公间正对着中心的客厅,这里不时有艺术家进出,而在不远处的CPI岛上,则是他们共同构建的另一间“客厅”

*A4国际驻留艺术中心艺术总监蔡丽媛

*2025 RE-CREATE 驻留艺术季现场

这场盛大集会将跨越23天,汇聚来自中国、巴西、日本、韩国、智利、英国、德国、瑞士、芬兰、法国等21个国家与地区130余位/组国内外艺术创作者

他们联动超过20个生活方式品牌,在展览之外,呈现行为艺术互动表演、艺术分享对谈、共创工作坊等超过30个艺术现

在进行如此大体量且庞杂的策展时,蔡蔡认为,厘清工作的核心显得尤为重要,“而作为驻留机构所呈现的项目,与一般美术馆或其他艺术机构最大的差异化便在于驻留本身”

*2025 RE-CREATE驻留艺术季C-Day答谢宴合影

这是艺术季的核心,也是活动背后的逻辑起点。

“虽然就公众而言,最终的呈现结果似乎更为直观,”她谈道:“但于策展团队来讲,其中却包含一个双向过程:一方面,我们以此为基础考虑如何获得更多观众认同;另一方面,它帮助我们形成系统的、可持续的工作方法。”

基于此,主题“十室一厅”诞生。

对于公众来说,它显然是熟悉且易于理解的词汇,此外,“室”和“厅”代表着两种不同的空间尺度与形态,隐含着一种空间关系。

“室”是向内的、私密的,指向创作者的自我“修炼”与探索实践,正如每间房都自有言说;而它们的相聚,又构成了“厅”,它是向外的,开放的,公共的,代表着一种动态,充满对话与碰撞。

*2025 RE-CREATE 驻留艺术季现场艺术家与观众们相聚在一起,享受“客厅”时光

当然,“十室一厅”的隐喻不仅适用于创作者,每个抵达岛屿的漫游者,都是来自不同生活背景的个体,我们经过迁徙,在此短暂交汇。

而这种迁徙与交汇,也正是驻留的状态。

量体裁衣

流动的布匹、色彩与审美体验

于是,当我们在稀松平常中登陆CPI岛,或许不经意间便撞见了那些分布在岛上的作品。

以“十室一厅”为主题,岛上一共呈现了10余件主展单元作品以及5座“流动小屋”分展单元。它们以不同的方式进入与作品相对贴合的空间。

在这个过程中,策展团队与艺术家一同努力,在完成其工作目标的同时,思考如何让这些艺术语言通过策展得到转译,在公共呈现中更为观众所理解。

*Sebastian Mahaluf互动行为艺术作品《信号与连接》

*京都插花艺术家Ayako Otabe演绎流动花道

*花道演绎吸引了观众的围观与参与

蔡蔡将这种定制化的过程比喻为量体裁衣。而在艺术语境里,它其实是一个专业概念,叫Site-Specific,即场域限定,其核心在于强调作品与环境的深度结合

比如,来自巴西的跨学科独立艺术团体Ateliê Vivo过往的作品大多在室内呈现,而在本届驻留艺术季,艺术家与策展团队一起完成突破,带来了一组大型户外作品《版型之外》

*Ateliê Vivo《版型之外》

所谓“版型之外”,即服装版型被剪裁至面料时会产生设计成衣版型及负形边角料两种互补形状,其中,通常面临被丢弃命运的后者便是版型之外。

在为这个项目进行策展时,蔡蔡与团队意识到了布料的柔软气质与承载故事的能力,决定将之做成暗合艺术季主题的核心展品之一,他们将它带来的感受放大,再放大,做成一件户外作品。

*waastone 品牌联合艺术组合 Ateliê Vivo 带领大家将一面面团扇涂上心中的彩色

于是,他们与艺术家一起从江南布衣与「布尽其用」项目等项目合作中收集了大量废弃布料,将它们重新组合成纺织画作,在赋予剩余材料新生命的同时,对当代时尚展开反思,其中讨论的维度包含倡导可持续性、身份认同、创新及文化意识等。

*Ateliê Vivo《版型之外》

值得一提的是,该作品的布料拼接获得了成都服装加工厂与社区居民的帮助,他们与艺术家共同完成了三件长度超过20米的“巨制”。最终,它们分别被置于CPI岛北入口处Bake No Title所处建筑的外立面、园区中心环岛区域的一棵大树及公共大阶梯建筑的外立面,它不仅完整展现了驻留工作的生态,也以足够的体量且独特的造型吸引着路人的围观。

*观众在废旧布料织就的“天空”下驻足

与以户外呈现获得突破的《版型之外》不同,芬兰艺术家Kaija Hinkula的《顺位秩序》则展现出与CPI新晋品牌COMBOApartment的无比契合

在这家倡导“零售与泊宿”体验的集合店中,艺术家直接根据空间的内部图纸进行创作,将作品融合于空间原本的设计之中。

*芬兰艺术家Kaija Hinkula作品《顺位秩序》完美融入CPI新晋品牌COMBOApartment的空间设计中

*艺术家Kaija Hinkula在作品前分享创作

有意思的是,作为一间非常规的生活方式兴趣公寓,COMBOApartment本就充满缤纷色彩,而Kaija Hinkula的《顺位秩序》系列也强调色彩平面与板式元素的结合,二者融合得太过巧妙,以至于观众难以从空间中辨别出艺术作品

在蔡蔡看来,这的确是一件值得讨论的课题。“当艺术融于日常生活的体验时,我们是否还需要对它进行特别关注?”

这似乎是一个悖论。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带来艺术审美体验却能引起更多的反思。

*Kaija Hinkula《顺位秩序》

在她看来,审美是我们生活中的不可或缺的品质,它不仅关乎表面的视觉效果,而将导向更为广阔的公共生活关系,包括引导个体通过更为精准的提炼带来更加向好的体验

“在这样的认知下,当大家意识到这是美的时候,它到底是否是一件作品,似乎也并不那么重要。”

深入在地

花椒、米线,必然与偶然

当然,当我们将场域限定放到广义的概念中去,它又将指向驻留的本质——在地化

在CPI岛的一处小径的拐弯处,比风先抵达鼻尖的是一阵花椒香,紧接着,耳畔传来絮语,抬头,才发现岩石间撑着树枝,堆放着几个农村常见的编织袋。

*with the rubbles of old palaces《红高绿深》

很难想象,这其实是一件艺术作品。

它来自柏林艺术团体“with the rubbles of old palaces”的《红高绿深》。该团队近年来的研究重点聚焦于食物、食品生产、烹饪、环境与历史之间的联系。

来到四川之后,他们对汉源花椒产生了极大兴趣,于是远赴这个著名的花椒产地,对红花椒、青花椒与藤椒展开田野调查,从经济、气候与技术因素等维度研究花椒产地的农业形态及系统化的大规模生产。

在这段特别的旅途中,艺术家与当地发生了密切的联系,他们对过程中遇到的人、地方与故事进行记录与整理,形成了一份独特的艺术档案。

*田野调查过程中偶然产生的助农项目

同时,在深入在地的探索中,还意外诞生了以艺术家为主体的助农项目。“这就是驻留的独特性,我们带着清晰的目标出发,但不可避免地发生一些计划之外。”

蔡蔡将之比作必然中的偶然,而对于策展团队来讲,这些计划之外也在计划之内,作为具有相当经验的团队,他们早已习惯随时准备好应对、调整,以协助艺术家取得一些更加有趣的结果。

*Julian Burkhard 《无题》

蔡蔡谈道:“也正是这样的结果,为驻留艺术带来了一种不可复制性,虽然我们要无时无刻身处在不确定性当中面对风险与挑战,但它指向的丰富性和体验感就是最好的回报。”

这样的在地表达在CPI岛上展现出多样性,它既是中国艺术家时天一在日常物品中发现的那一张张笑脸,是英国艺术家Simon Whetham对成都二手市场淘来的旧家电进行通电时发出的声响,也是韩国艺术家Shon Kim拆解八段锦时的有趣招式……

*Simon Whetham《旧物重拾》

*Shon Kim《BOOKANIMA:八段锦》

*时天一《请来和我打招呼》

*时天一《在此处安家》

艺术季再现的驻留艺术家群像中,普耘是个熟悉的面孔,他在2024 RE-CREATE 驻留艺术季中以树枝与石膏搭建了一件名为《联结与微光》的作品,如今这件作品依然伫立在CPI岛的湖畔。

而在本年度的驻留项目中,他既是艺术家也是超级经纪人,开幕式现场,他于《联结与微光》的不远处支起了一张艺术餐桌,开展具有烟火气的米线工作坊,尝试通过食物探索个体与城市的关系。

有趣的是,普耘本身便是一位生活在成都的艺术家,同时,在A4国际驻留艺术中心过往项目中,曾去到海外工作与交流。

*米线工作坊

蔡蔡认为,他的加入呈现了艺术在地化又一种可能,在她看来,“在地化是一种立场,它的目的在于不断建立新的关系”,而拥有海外或其他地区驻留经历的艺术家回到当地后,势必会诞生一些新的方法和工作思路,又将为当地带来一种反哺

基于此,A4国际驻留艺术中心的招募从来不会避开成都本地的艺术家,纵使他们已经拥有本地生活体验,但在一定的立场中,依然能为在地化带来特别视角。

回归日常

小屋、传球,平衡者和创新主体

谈到在地化,还绕不开CPI岛上的5座“流动小屋”。作为此次艺术季的分展单元,这部分联动不同领域的策展人,在对主题“十室一厅”的回应中聚焦当代人所关注的话题与生活方式。

其中,“回音巢”Gabriel Moraes Aquino合作,以世界的语言为线索,在一座木质的巢状庇护所中汇集了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的41位艺术家的作品;“不定之中 常有踪影”与在地摄影机构幻空间创始人之一张益宁合作,以摄影视角串联城市情绪。

*流动的小屋“回音巢”

与此同时,与nichinichi一起“从一条线开始”开启设计与插画的游戏;和A4儿童艺术馆搭建“怪兽小屋”,从儿童视角出发重构亲子关系;和寻麓书馆一起“晒晒阴角角”,为艺术季带来属于成都本土的人文视角。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5座看得见的“流动小屋”背后还隐藏着一条看不见的线索——Re-Act 传球项目。

它源起于2021年由A4驻留发起的《传球,如果交流是一场游戏》,今年该项目得以重启,基于不同的目的向全球发起两轮招募,驻留艺术季上呈现的“流动小屋”就来自于第二轮招募的指令。

*位于北入口处的主接待小屋

*流动的小屋“晒晒阴角角”

正如“传球”这个关键词中所表达的传递性与交流性,这个项目以一种共享的、流动的、在行动中的体验呼应了驻留的工作方法,同时,它将我们引向驻留的另一个核心——日常性

“作为一场基于向公众呈现,且具有庞大声量的品牌活动,RE-CREATE 驻留艺术季其实只是A4国际驻留艺术中心诸多脉络中的一个门类,它的工作目标便是链接公众。”

蔡蔡坦言:“而当驻留工作落于日常,A4国际驻留艺术中心每天都处于小而频繁的活力之中,其中包括代表不同维度与门类的A RE-SALON、A RE-CONNECT、A RE-SHAKE、A RE-COMMON等。”

*超级经纪人带领艺术家了解当地文化

2024年RE-CREATE 驻留艺术季收官后不久,他们就开启了2025年的Open Call,并最终在几百份简历中筛选出最契合近30份。

入选的艺术家们在不同的时间陆续来到A4国际驻留艺术中心开启约8周的驻留工作,在成都这座城市及其周边基于自己的工作目标完成阶段性成果,它们不一定会在驻留艺术季中呈现,但依然展现了驻留工作的日常。

比如,今年6月,艺术家张渊与吕雨舟以“将老未老”作为项目主题,先是在超级经纪人普耘的带领下于玉林二巷用鸡蛋与老年人交换故事,后来又带着这些素材回到麓湖,和社区里的姐姐们一起搭建了深入探讨退休生活的邻里剧场。

*“将老未老”戏剧工作坊

很显然,这些日常和驻留艺术季的呈现一样精彩。

而作为为驻留艺术家们提供服务的文化机构,A4国际驻留艺术中心从事的是一个持续且漫长的工作,在过程中,蔡蔡与团队所付出的,早已超越一个普通策展项目的体量。

在她看来,自己所处的角色是资源、关系和策划的平衡者和创新主体,纵使短暂的驻留很难让来往于此的艺术家们完全了解当地文化生态,但却能通过一系列的驻留工作方法提高的生活体验浓度。

*驻留艺术家在开幕式现场合影

这些带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体验交集,不仅能为艺术家们带来一种“交换人生”,也终将为我们所在的城市呈现丰富的文化视角。

● ● ●

CPI岛上,来自艺术家舒楚天的作品《我们想象他们相遇》伫立在北入口处的一棵大树下,这里是大多访客进出岛屿的必经之地。

流动的影像记录着全球各地街道上行走的路人,艺术家通过后期将他们进行随机匹配,让来自不同地方不同时间的身影在虚拟时空中彼此“相遇”。

*舒楚天《我们想象他们相遇》

它让人想起了A4国际驻留艺术中心工作室的门上张贴的名牌,这里不仅能认识正在驻留的艺术家,也包含往期艺术家信息。

正如10号房里正在工作的是Shon Kim与Rhaissa Bittar Goncalves,李丝竹、本间纯、Sebastian Mahaluf、蒋涵萱也曾在这里开展工作……

这不就是驻留本身吗?一座座异托邦在偌大的世界里经过漫长的迁徙,短暂相遇,又终将分离。

而现在,就让我们把握相遇的瞬间,与麓湖CPI岛上的异托邦来一个双向奔赴。

欢迎光临,十室一厅

展览信息

《2025 RE-CREATE 驻留艺术季:十室一厅》

9月20日-10月12日

麓湖CPI

free

● ● ●

编辑丨小都

图源丨A4国际驻留艺术中心